这批大东西,在长三角共建共享_天天热点

百度新闻   2023-06-06 10:40:40

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展越来越依靠大科学装置的加成。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有了这样一个发现:在1950年以前,大约只有1项诺贝尔奖成果来自大科学装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比例上升到48%。“这就是所谓‘小科学’和‘大科学’的区别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钟琪如此解释。


(相关资料图)

2019年5月22日,长三角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同日揭牌成立。这是中国科学院布局在长三角的科技智库,也是首所在高校组建、服务长三角的科技战略智库,主要聚焦材料科技、数字科技和大科学装置等领域。

研究中心将目光对准了大科学装置。目前美国已经建成50多个大科学装置。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则正由点到面,呈现集群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布局大科学装置77个,其中长三角已建、在建及规划的大科学装置有27个,占比三成以上。

近年来,长三角正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大科学装置”升级和联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第一个建设在高校中的大科学装置就落地在中国科大。1983年4月8日,当时的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中国科大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由此面世。

大科学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环境、健康、材料、信息、安全等领域。以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为例,利用“光源”可以看清材料内部结构,进行化学催化等。前段时间,钟琪向长三角某新能源行业龙头的企业家介绍“合肥光源”,很快引起了对方的浓厚兴趣。因为国内的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企业技术国际领先,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便需要“向基础、向前沿去做”,他们愿意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新技术。

此前,“合肥光源”已经尝试解答“科技如何为产业赋能”这一问题。去年,浙江金华与“合肥光源”合作,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开展光源产业应用研发、推动光源赋能浙中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这种合作的背后就有来自长三角一体化的助力,借助浙江良好的产业基础,实验室中的新成果可以更好、更快地应用于产业发展。

今年4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中国科大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在中国科大共同举办了长三角提升区域基础研究水平座谈会。会上钟琪提出,应该着力构建长三角大科学装置协作网络,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对接产业发展,关注与挖掘大科学装置前沿技术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的高端仪器战新产业,汇聚一批集科学、技术、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大科学装置+战新产业”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安徽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比如滁州提出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建设目标。钟琪分析,光伏行业每代技术间隔2—3年,投资强度大,投资周期短,对投资回报率要求极高。数字制造与先进材料是突破口,需要尽早布局、持续探索,在新一轮科学、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滁州的光伏企业,未来必将向科学技术要效益,研究中心便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链接起“产业地头”和“技术源头”的两头环节,帮助高校科研人员找到产品中试和产业化场景,协同地方和企业寻找助力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

为搭建长三角科技与产业的交流渠道,研究中心现已联合有关创新单元,发起系列活动对接长三角各城市,持续开展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深度对话,助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能力提升。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本文作者:任俊锰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资料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